十三五以來,學校切實將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結合起來,著眼于地方核心關鍵技術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民生科技發展的需求,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鼓勵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1.產學研合作項目穩步增長。十三五期間共簽約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各類技術合同963項,總經費達到6.41億元。科研成果轉化率居湖南省高校前列,科研成果轉化項目產生經濟效益約45.3億元,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校企校地合作、解決人員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減緩環境污染壓力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促進了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發展,全面提升了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其中“新型固體酸催化材料制備方法及應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金額高達5億元,這是湖南省高校目前為止單項成果金額最大的轉化項目,在全省及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
2.合作創新平臺和橋梁搭建廣泛。十三五期間新增校地、校企聯合共建研究院7個(與北京大學共建“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與韶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湘潭大學韶山研究院”,與湘潭產業集團共建“湘潭海泡石產業研究院”,與佛山市人民政府和順德區人民政府共建“湘潭大學佛山綠色智造研究院”,與東南大學、中建五局聯合共建了“建筑技術與信息化聯合研究院”;與中國電科西北集團等8家單位聯合共建了“智能系統可信導航協同創新中心(湖南)”,與湘潭市人民政府、京東集團共建“中南(京東)智能城市與大數據研究院”)。
其中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圍繞碳基電子元器件、碳基傳感器件、微納傳感器用材料等開展技術攻關,全力推進碳基智能傳感器研發和成果轉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建成國內領先、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微納加工超凈實驗室,研制了全球首條碳基傳感器芯片小試線和封裝線,開發了甲烷傳感器、氫氣傳感器等氣體傳感器產品和通用碳基生物芯片和檢測設備。為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2022年孵化了湖南華碳傳感技術研究院民非機構和湖南元芯傳感科技責任有限公司。
3.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靈活多樣。鼓勵支持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企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采取正副導師制,由企業一線高工擔任副導師。同時,為滿足企業生產建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學校積極探索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如根據學校與中冶京誠(湘潭)重工設備有限公司、湘煤集團、三一重工、時代新材等企業簽署的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按照企業提出的規格和要求,一是為企業“量體”培養人才,提高企業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學歷層次;二是為企業“訂做”人才,根據企業需求,將有就業意向的研究生按企業需要的方向與企業進行聯合培養,顯著提高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了學校向企業輸送人才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