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湖濕地每年固定二氧化碳5.4噸,使局部溫度下降1至2度,日均訪客量0.75萬人次……”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連日來,環境與資源學院等11個學院師生結合專業特色,通過全面評估校內生態系統價值、制作宣講標牌、設計“雙碳”主題海報等方式,組織開展環境日主題系列活動,探索完善課程思政協同發展新路徑。

“泉山森林每年涵養水源22000m3,減少土壤流失13.6m3,林分凈生產力21.5噸,固定二氧化碳41.8噸。”“南校門綠地每年涵養水源14190m3,固定二氧化碳3.8噸,釋放氧氣3.25噸,日均訪客量1.14萬人次,月均文化活動40余次。”生態價值評估宣傳標牌活動由環境與資源學院研究生第一和第二黨支部、研究生團委、研究生會共同策劃開展。活動通過實地調研、查閱文獻等方式評估了校園內泉山森林、南校門綠地和琴湖濕地三大生態系統的價值指標并設計制作宣傳標牌,對每年涵養水源量、固定二氧化碳量、減少水土流失量、釋放氧氣量等生態系統價值指標做了詳細說明,并在泉山森林、南校門綠的、琴湖濕地樹立標識牌。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凈化空氣、防治噪音、防風固沙、調節氣溫、保護物種、康養休閑等多種生態價值,是人類生態資源寶庫……”在大禮堂前坪,環境與資源學院組織開展校園生態價值宣傳啟動儀式暨“雙碳”主題海報展覽。學院師生結合宣傳海報,圍繞生態系統價值和“雙碳”理念等開展了微宣講,讓大家對森林、綠地、濕地等作為人類生態資源寶庫、城市重要的會客廳和重要的物種資源庫的生態價值有深入認識和了解,活動吸引了來自全校11個學院的多名師生參與。
“參與系列活動,讓我有機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推動綠色校園文化出份力,也更加堅定了我投身于環保事業的決心。”2023級環境與科學專業研究生肖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