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第一屆全國社科法學青年工作坊:‘民事訴訟法的社會科學研究’”在我校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知名院校的法學專家、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推動中國法學研究的范式革新與實踐轉向。

校長廖永安指出,隨著法治中國建設進入“深水區”,民事訴訟領域面臨新挑戰,研究方法亟需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理論創新。我校積極探索法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新范式,推動實證研究轉型。希望通過工作坊,為全國青年學者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為社科法學研究凝聚共識、開拓方向,共同推動中國法學研究的范式革新與實踐轉向。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律和社會科學》主編侯猛詳細介紹了社科法學流派的興起與發展、《法律和社會科學》集刊的創建、社科法學連線的形成,勉勵青年學者既保持學術批評的嚴謹性,又要為自己創設充分的成長空間,以此推動民事訴訟法的社會科學研究。

清華大學法學院陳杭平教授認為,民事訴訟法領域主題、內容豐富,包括法律動員、訴訟利益、訴訟管轄、互聯網法院等,希望更多跨學科的交流平臺涌現,青年研究者要發出持續、強勁的聲音,帶動民事訴訟法學科方法論的進步。

《中國法律評論》常務副主編袁方認為,此次工作坊主題既聚焦司法改革前沿議題,又為民事訴訟基礎理論創新和科學立法提供重要學術支撐。《中國法律評論》與工作坊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共建共享平臺,助推青年學者進步,為社科法學與部門法的交叉融合注入新生力量。
本次工作坊采用“青年報告+名家評議”的學術交流模式,聚焦法學與社會科學交叉領域的前沿問題,回應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實踐需求,開拓法學研究的創新維度。

工作坊對外公開征集了6位發言人的報告論文,設置了6個主題報告環節。西南政法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湖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專家學者先后做主題報告,每項報告均由2位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評議。
工作坊設置了特別推薦單元,邀請了各高校青年學者,圍繞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權行使的非集中化、法院組織公平對司法程序正義的培育、老齡化社會下的法律服務、國際商事調解協議的執行機制、訴訟法學者如何學做社科法學等熱點議題進行報告與研討。
此次工作坊由我校法學學部、清華大學法學院糾紛解決研究中心、《中國法律評論》編輯部、《法律和社會科學》編輯部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