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本征柔性:材料與器件
報告人:劉云圻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主持人:葛飛 副校長 湘潭大學
報告時間: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上午9:00-10:30
報告地點:數學院A座502學術報告廳
報告內容:隨著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在顯示屏上的成功應用,柔性顯示屏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技術上來講,柔性的實現有不同的技術路線。物理柔性,任何剛性物質,如果很薄、很細,都能展示柔性。結構柔性,芯片是剛性的,連接芯片的連線具有分形結構或彈簧結構(島―橋結構),則宏觀上也具有柔性。再一種就是本征柔性。本征柔性源自化學鍵旋轉、構象互變、分子鏈延展/滑移和動態鍵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彈性形變能力和較小的曲率半徑(<0.5 mm),同時具有較好的可拉伸特性(>25%),以及跨尺度模量適應能力(1 Kpa~10 GPa)。即制備器件的所有材料都具有可拉伸性,這種可拉伸的材料為分子材料,包括有機分子、高分子和碳二維材料。目前的柔性屏是融合物理柔性、結構柔性和鉸鏈技術來實現的,該柔性屏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折痕,其長期穩定性面臨著挑戰。
本報告將介紹柔性的物理內涵,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的設計合成,溶液法加工技術,場效應晶體管的制備與性能研究,以及它們在本征柔性屏方面的應用探索。
報告人簡介:劉云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分子材料的設計、合成,包括p-共軛小分子、高分子和石墨烯;以及這些材料在光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包括場效應晶體管和分子器件。發表SCI論文700余篇,他人引用6萬余次,h因子大于120,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80余項,出版專著兩部及17章節。2007年、2016年和2019年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各1項,2017年和2022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各一項。十一次獲中國科學院/北京市優秀導師獎等。曾為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重大科學前沿領域第四屆專家咨詢組副組長。現為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功能分子材料與器件分會主席。擔任ACS Mater.Lett., Nanoscale,SmartMat,Wearable Electronics,《功能材料》,《結構化學》等期刊的編委/顧問委員會成員。
湘潭大學科技處
化學學院
2024年10月21日